成长在路上

每个人都走在,寻找自我的路上

未来是结构化思维的天下

上完课的星期一,刚刚拜读了科长写的十三五规划纲要初稿。说是科长,人家只比我大4个月,而且当时和我一起提的副科长。而如今,30几万字的材料,他花了几个礼拜就一人写完了;其中的结构我要用脑图才看得明白,期间提纲变动过几次,在我看来牵一发而动全局的结构调整,他每次都很快地完成了。

说这段,只为了说,未来是结构化思维的天下。

曾经,我非常鄙视这种提纲挈领式的写法,在我看来,世上最好的文,必以一气呵成、浑然天成为首,必以有韵律、可诵读的为佳,任何不够流畅、不能一目十行的,都不能入我的眼。所以女性的文章可读性往往胜于男性,所以我宁愿看李参老师的文章也不愿看永澄的,一层又一层,没吃到什么肉,啃的全是骨架。

可自从我进入综合科工作后,我越来越意识到,未来是结构化思维的天下。知识管理越深入、写作能力越进益,越发现,这哪里是作文,这分明是编织。文字如毛线,思路如经纬;而编织的前提,是分类。编过辫子就知道,编辫子至少要分三股;所以要体现层次,一般也至少要讲三层意思。

以前让我写豆腐干那样的一块文字都要了我的命,写过打材料的都知道,一旦框架搭好了,剩下的就是一块又一块的豆腐干,等着你去填空。为了一块豆腐干,我往往要翻很多材料才能得到一句适当的表述,借鉴了填空进去。这样未免太费时间,于是我就纳闷,别人都是怎么写的呢?因为我自己写文章追求的都是有感而发,没有connection就憋不出半个字,所以这类大材料是我最怕的;不懂的太多,知道的太少,平时不思考,肚里没干货,每次都只能在如山的文件中苦苦搜索,每一块豆腐干都能耗尽我大量的时间。

然而我最近意识到,正所谓一花一世界,原子再小,也能无限分解,世界再大,也是累积而成;一篇长文可分段落,段落能分小节,章节条款项目乃至一句话都能分层次;所以小豆腐干无非是小命题作文,即使只有几句话拼成,这几句话之间也是有层次的。比如说写规划必有目标、举措、保障措施,目标中可能有主要目标、具体目标,或者定性目标、定量目标;或者长期目标、短期目标;比如谈科技,必谈管理体制、科技人才、科技成果、产学研合作、创业孵化等等;谈到科技资源,必然包含院所、高校、平台、企业、成果云云;反正无非是对着命题,把一个概念的外延内涵棱棱角角摸一个遍,分成几类;小到一个豆腐干,大到一篇大材料,所做的无非是先发散,再归纳;小的文章层次少分类简单,而大的文章则是分类嵌套分类。

自己在写文章上有所领悟,才发现,要追求输出的高效,比先追求输入的高效。写得慢,写不出来,正是因为你没有认真地看、认真地学。我在我们督导组组长身上学到一点,上级发文往往在组里传阅,我就是一扫了之,知道个大概,事后问起,早已遗忘,再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;但组长总是很当回事,认真地领会精神,看完还跟我们讨论,以后工作中提到用到,总能引经据典;大家写的不管什么交给他,哪怕是个例行的表格他也认真看,不像我平时工作写的占7成,看的只有3成,难怪写于我如此之难。于是我想,领导们的工作大抵有很大一部分是阅看各类公文材料,以为看不看没人知道没人监督就不重要,是大错特错。如果看占7成,写占3成,写就会容易许多

多看的好处有很多,第一,摸清边界,碰到陌生的领域不要怕,看过几篇相关的文章,对这个问题的外延内涵就会逐步拼凑搭建起来;第二,模仿框架,所谓万变不离其宗,某种类型的文章都有其相似的规律格式,看多了就知道大概何种类型的文章该用何种框架;第三,吸收观点,自己的知识面自己的信息量不如别人,所以提不出好观点,但总有人研究地比你深比你透,没观点也不知道吸收别人的观点才可怕;第四,借鉴写法,如指导思想、战略思路等等如诗词歌赋里的引用的典故那样,必须要有出处的,不能凭空想象,这类看到要记下来;另外像上级的指导性材料、领导的讲话意见、有深度的调研文章或规划思考,往往是模仿的最佳对象,里面一些好的提法、新鲜的内容都是学习揣摩的对象。

所谓精进之路就是,随着接触越来越多,陌生的领域越来越少;框架熟记于心,渐渐自己也像编织高手那样心中自有经纬;不断地更新吸收,学会了分辨,逐渐培养出自己的观点和洞察力;积累多了,常用的说法,从摘录到记忆到了然于胸,终于像张三丰那样只看剑意不学剑招,于材料中起步,到抛弃材料,心中有数,就能脱离模仿照搬,自备框架,则只需有选择地汲取;跟腾挪太极那样,把一股子泱泱文字变成一团气,在掌中翻滚,随身形而动,指哪打哪,到手擒来。于是不再是文字驾驭我,而是我驾驭文字了。

再回到结构化思维,为什么要写在这里,也是因为上了这堂课后,再次确认了结构化思维的重要意义。永澄自己已经是一个结构化思维的高手了,分类是管理的基础这句话也是听他说的,个人分类的强力底板也是跟他学的,他讲授的内容也处处能看到结构化的思维方式,比如说处理不同的资料他也要区分成几种类型,看书听书也要分出不同的情境来,事实上很多方法我原本就知道也会用,比如看网络阅读用chrome悦读来解决,比如说处理复杂文章用脑图来提炼,比如说新闻类文章用instapaper来听,但是从未区分场景,更不用提还要分专心不专心。学他的方法区分开来,针对不同的材料不同的场景用不同的方法就会高效许多。一些好的方法也很值得借鉴,比如脑图的使用我一直有一个误区,追求漂亮完美,现在才知道,原来脑图的特点就是灵活拖曳,方便调整结构,所以用来快速记录吸收效果相当好,先猛一顿记完,再随手拖曳归类,结构立马浮现出来。

要提升知识管理效率,结构化思维很重要。不说略读,只要精读,是必须用到结构化思维的,无论是拆书帮的拆书法,欧博士的word提纲笔记,药山曾经推荐过的淘金式阅读,还是永澄此次说的结构化阅读或提问法阅读,其实本质都是用结构化思维来提高阅读的效果和效率。高手就是自带一套模型来接入不同的信息来解读纷繁的世界的。

其实不光是深奥的公文,能写长篇小说的都是结构化思维的高手;蒋勋不讲还不知道,原来红楼梦这样的长篇章回小说,每个章回都是一个短篇小说,难怪不管翻到哪一页都能读得津津有味;结构精妙得不得了,草灰伏线、环环相扣,真真假假,正写反喻,曹雪芹真是结构化思维的大家,夸山子野的话也能用来夸他,若非胸中自有大丘壑,是断想不到如此精妙布局的。这种丘壑,就是曹雪芹心中的世界,世界的经纬,经纬背后的思维模型。想到曹雪芹,才发现自己狭隘,谁说结构强层次多就不能流畅自然浑然天成的?

评论

© 成长在路上 | Powered by LOFTER